没有“万能菌” 益生菌行业亟需“高标准”

来源:bob博鱼    发布时间:2025-10-20 18:40:17

产品详情

  文/摄)益生菌软糖、益生菌冻干酸奶块、益生菌豆奶、益生菌固体饮料……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益生菌行业受到更多关注,企业不断布局,推出有关产品。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3000家益生菌相关企业,45%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BlueWeave机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602.3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场将以8.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益生菌行业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的同时,行业标准不健全、夸大产品功效、消费者认知尚不清晰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六个月左右的宝宝有点腹泻选哪款益生菌呢?”此前,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某药店听到有消费者向工作人员咨询。记者发现,该店摆放益生菌产品的货架上有多款商品,单件价格集中在200元左右,均为保健食品。

  工作人员表示,益生菌类药品比较少,除有明确医嘱外,消费者购买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比较多,大部分来购买的消费者都会询问哪一款更适合。上述消费的人在买产品时也吐槽,“本来想在线上购买,发现种类太多,被迫查找了一些资料后,还是不太懂,最后选择来药店购买,听听专业技术人员意见。”

  根据淘宝天猫平台销售数据,11月份淘宝天猫平台益生菌销售额约为7亿元,销量约381万件。

  记者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搜索“益生菌”后发现,不少产品的销量都超过10万件,单件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热门品牌有江中、汤臣倍健、合生元等,热门品类涉及调理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在淘宝搜索界面,还配有“益生菌怎么挑”的相关链接,消费者点击了解益生菌百科、应用场景、选购经验等内容。但记者发现,在20条选购经验视频中,除一条视频的观看量达到5.9万次外,其余仅有7条视频观看量超过千次。在不少相关这类的产品的问答中,消费者提出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产品效果如何”“拉肚子吃哪款好”等,已购消费者的回答中“不懂,要问客服或咨询医生”占据多数。

  “目前,仅有35%的人知道怎么选择适合的益生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明智的选择益生菌,也不清楚哪种益生菌好,又为什么好。”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廷涛在2023益生菌在线峰会上表示,消费者愈加关注自身健康而产生的消费觉醒,无疑是推动益生菌市场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益生菌行业目前还存在标示混乱水分大、虚假宣传信度差的问题,消费端对益生菌的认知尚不清晰。益生菌的科学宣发、建立公信度非常重要,只有相关部门和行业不断加大科普力度,才能让消费者明白什么是益生菌、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如何挑选益生菌,明白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有益健康”,“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菌株”。

  除去消费者不知道怎么挑选合适的益生菌产品,部分益生菌产品过度夸大宣传的情况更让我们消费者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此前,有新闻媒体报道,有的益生菌巧克力声称吃了不易感冒,防止过敏;有的益生菌冻干粉声称能管理体重,增加坏胆固醇排出;有的产品直接宣称能治疗妇科病、结膜炎、荨麻疹。

  食品伙伴网功能食品分析师侯晓宇表示,目前益生菌行业始终保持快速地发展的态势,但我国尚未系统地制定益生菌标准,缺乏相应标准体系以指导生产和消费,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也难以监管,导致出现“益生菌”概念不正确使用、功效难以科学界定、产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12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687号(商贸监管类179号)提案答复的函》,在答复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时表示,近年来,针对益生菌在食品中使用的相关情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职能分工,规范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监管,重视食品加工用菌种质量标准化工作,规范食品加工用菌种及其制剂的生产许可,持续加大对食品安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打击力度,积极努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完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下一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益生菌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并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适时推动益生菌质量发展要求等标准研制工作。同时,指导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相关食品安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查处,保障食品安全。

  此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对我国现有标准法规体系形成有效补充,但并不具有强制性,产生的效应有限。

  陈廷涛认为,要重视益生菌国家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法规建设。目前,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我国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业标准,但是还没有国家级法规对益生菌行业进行规范。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些完善出厂产品监管标准、规范合理使用“益生菌”名称、细化检验测试标准设定研判微生态产品特性指标的建议,将不断助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